六项改革政策将深刻影响检测认证行业发展
发布时间:2016-05-24
来源:
浏览量:8295
导读:2014年以来,国家认监委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“放管服”改革精神,在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领域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。这些改革涵盖事前审批许可、事中事后监管等各个环节,覆盖认证、认可、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、人员注册等各个领域,包括放开准入限制、精简审批项目、简化流程要求等各项措施,打出了“放管服”的“组合拳”。随着改革举措的接连出台和落地,在行业和社会上带来了持续深化的积极影响,改革红利逐步释放出来,让机构、企业和消费者有了实实在在的“获得感”。
改革举措篇
1、放宽认证市场准入
取消附加限制条件,精简7项审批备案事项
确定了认证机构审批与认证人员注册、认证制度建立“两分离”的原则,全面取消了认证机构设立的地域限制、人员资格限制、业务范围限制等政策性限制条件,共取消3个审批事项、4个备案事项、申请材料要求减至6项。
2、统一检验检测机构资质管理
整合资质认定项目,减少重复评审发证9760张
将原先检验检测机构3项行政许可项目减少为1项,并对食品检验机构、司法鉴定机构、机动车安检机构等行业性机构实行统一资质管理,同时简化资质评审程序,实现了评价依据、评价条件、评价程序和资质批准“四个统一”,减少重复评审、重复发证的资质认定证书9760张,同时取消对661个国家产品质检中心强制获得国家认可的要求。
3、深化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改革
简化CCC认证程序,优化机构指定机制
引入生产企业分类管理理念,降低优秀企业获证成本。优化基本认证模式,压缩产品获证周期。粗化强制性产品认证的单元划分,部分领域产品单元减少15-20%。简化证书变更要求,企业拥有更多自主权。试点实施“自我声明”模式,在认证过程中接受企业自我评价结果。鼓励利用有条件的企业检测资源开展CCC检测。要求认证机构开展认证证书整合,降低委托人的持证成本。
取消强制性产品认证申请指定机构必须获得认可的要求,改由审批部门委托有关机构对申请人进行技术能力审查。建立常态化的强制性产品认证指定工作机制,一是在对日常工作中收集到的各种指定需求建议充分评估的基础上,按年度制订机构补充指定/调整计划。二是对于指定实验室提升“一站式”检测服务能力的指定需求,或是对于在小功率电动机等试点产品领域中申请指定需求,随时申请随时办理。
4、降低检验检测认证收费
取消一批行政收费项目,放开认证经营服务
放开强制性产品认证、认可等经营服务性收费,检验检测认证收费实行市场调节,由从业机构自主确定。
同时,加快检验检测认证市场化步伐,放开市场准入增加机构数量,通过增强市场竞争,引导从业机构降低收费、提升服务。强制性认证指定机构由10家增加到23家,基本解决了部分领域认证检测业务“独家垄断”问题。指定实验室已达183家,外资、民营实验室逐步进入。全面放开强制性产品认证指定机构业务范围的地域限制要求,进一步激发认证检测行业活力,优化认证检测资源配置。
取消“计量认证”收费项目,不再向检验检测机构收取该项收费。
5、创新事中事后监管
实行“双随机一公开”模式,采用“自我声明”方式
在强制性产品认证、质量管理体系和能源管理体系认证领域全面推行了“双随机一公开”监管模式,今后将逐步推行到所有领域。在强制性产品认证方面将报备式备案事项全部调整为告知式备案,推行企业“自我声明”方式,建立企业(机构)自我声明 诚信档案 分类监管 随机抽查的新型监管模式,监管部门根据企业(机构)“自我声明”和信息公示情况实行随机抽查,认证监管执法变得更加透明、更加规范,也更加简便。
在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监管领域,按照“双随机一公开”方式选择检查对象和检查专家,同时引入“互联网 监管”的新型监管模式,在全面获取检验检测机构统计信息和自我检查信息的基础上,首次利用移动用户端和微信公众号,实施资质认定检验检测机构“移动在线”现场检查,检查结果直接以结构化的数据进入数据库,为今后建设检验检测机构诚信档案,实施分类监管奠定基础。
6、整合认证评价项目
整合绿色产品认证和标识
贯彻落实中共中央、国务院《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》,针对目前绿色产品标准不统一、重复认证评价的现状,将分头设立的环保、节能、节水、循环、低碳、再生、有机等产品统一整合为绿色产品,建立国家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、认证、标识体系。目前,整合工作已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,组织了调查摸底、政策研讨和标准比对,对37种国内涉及“绿色”认证进行了全面梳理,提出了统一建立“中国绿色产品”认证和标识制度的初步方案。今后,部分“认证”名目繁多、消费者难以辨识的现象将逐步得以解决。
改革红利篇
1、大幅提高了审批监管和技术评审效率
认证机构审批时限由90日缩短为45日,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评审周期由6个月缩短为3个月,出口备案时间由40天缩短为17天。初次认可时限减少18%,复评时限减少42%。认证机构和检验检测机构的证书有效期分别由3年和4年全部延长为6年。进口CCC产品采取“一次审批、多次放行”通关便利措施后,平均每批滞港时间由一周缩短为几分钟。
2、减轻了获证企业和从业机构的负担
CC认证采取企业分类管理后,家电领域的优质企业每年减少认证监督成本约4000元左右,降低成本率23.41%。汽车零部件产品利用企业检测资源进行检测,检测费用能够降低50%以上。CCC认证检测收费不再统一定价后,企业将有更多的自助选择权。
检验检测机构实行统一资质管理后,解决了4328家食品检验机构的重复发证问题,减少了3300多家机动车的重复评审;取消计量认证收费后,全国检验检测机构每个资质评审周期可减负12亿元。
3、激发了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发展活力
检验检测认证市场呈现增量明显、结构优化、活力增强的趋势,成为“大众创业,万众创新”的高地。
截至2016年3月底,共计批准认证机构共239家,比2013年底增加71家,增幅达42.3%;获得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31122家,同比增加2782家,增幅达9.8%。知识产权管理、生态农业、现代服务业等新兴领域的认证机构增量明显,结构趋于优化。
推行检验检测认证“一体化”服务,促进了从业机构融合发展。2014-2015年新增CCC认证机构中有11家原为检验检测机构,占比三分之一。
制定鼓励自愿性认证发展的政策文件,放宽认证技术规范的备案要求,鼓励认证机构开发自主创新的认证服务。经备案的认证技术规范由2014年底的274项增加到2015年底的381项。
批准设立9个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,成立机器人、轨道交通等检测检测认证联盟,鼓励开展电子商务、浙江制造等联盟认证,激活了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创新活力。
4、促进了检验检测认证市场的统一开放
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结果在国内被30余部国家法律法规、20多个行业主管部门采信,在国际上被占全球经济总量95%以上的国家和地区互认,有效打破了行业、地区和国际壁垒,成为促进贸易便利、完善统一市场体系、扩大内外开放的有力手段。
通过统一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制度,实现了资质结果的跨部门、跨行业采信,有利于打破行业壁垒和行政垄断,培育壮大第三方检验检测市场,并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发展。同时,外资和民资加快进入检验检测认证市场,客观上促进了公平竞争,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,增进了我国服贸市场的开放度,有利于引进来和走出去“双向开放”。(来源:中国检测网)